2012年11月16日

領匯首辦「香港大專無伴奏合唱比賽」 冠軍隊伍隆重誕生 音樂界年度盛事「亞洲無伴奏音樂節」圓滿結束

繼去年舉辦「亞洲無伴奏音樂節」大獲好評,領匯今年再度與香港當代無伴奏合唱(阿卡貝拉)協會合作,於11月9日至11日一連三日於旗下的樂富廣場及赤柱廣場接力舉行「亞洲無伴奏音樂節2012」,並邀請十多隊國際及本地人氣組合即場表演獻技,包括Metro Vocal Group、NANU、Hey Boy、酒瓶子、Jokers、Urban Harmony Singers、Lasagna、Just A Cappella、Octave、Mosaic及MusePaper,實行以歌會友,逾千樂迷親臨現場欣賞,情緒高漲,盛況空前。同場首辦「香港大專無伴奏合唱比賽2012」,六隊來自中國及本地的大專院校無伴奏合唱隊伍爭奪冠軍殊榮,經連場激戰及專業評審團評分後,最終由香港大學的Mosaic脫穎而出。
 
無伴奏合唱A Cappella 參考資料:
 
「A Cappella」其實是意大利文,意思為「如教堂風格」(Cappella一詞意為教堂)。在中世紀的教堂裡,所有音樂都是用人聲清唱的,故教堂風格音樂即無伴奏合唱。到大約19世紀,「A Cappella」一詞也開始被挪用來形容各種無樂器伴奏合唱音樂。
 
專業的A Cappella組合多由4-8人組成。在歐美地區,無伴奏合唱是種非常流行的合唱形式,幾乎每所大學都有A Cappella組合,而這股熱潮亦逐漸滲入了不少中學校園。
 
當代無伴奏合唱與傳統合唱(不論有伴奏與否)最為不同之處有下列兩點:
 
I 象聲技巧 (Vocal mimicry)
即演唱者利用聲線模仿各種(特別是樂器)聲音,其中以模仿敲擊樂器最為常見(vocal percussion),有些歌者也擅於模仿吹管樂器、電結他甚至其他樂器的音色,在音響技術的協助下,這些由人聲模仿出來的聲音往往幾可亂真! 
 
II 非實義音節 (Nonsensical syllable)
即沒有實際意義的音節,如「fa-la-la」。傳統合唱有時也會包含非實義音節,如英式牧歌 (English madrigal)的就常有「fa-la-la」的段落,但所佔部分比起當代曲目要少得多。一般歌曲的前奏、間奏、尾聲和伴奏聲部,都常以非實義音節唱出;也有一些所有聲部都唱非實義音節的「純音樂」。
返回
置頂 置頂